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資料分析項目立項書(以化工行業為例)

一. 項目背景

隨著巨量資料和BI商業智慧時代的來臨,巨量資料分析應運而生。巨量資料作為時下最火熱的IT行業辭彙,其爆炸式增長在大容量、多樣性、高增速方面,也全面考驗著現代企業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獲取更豐富、更深入、更準確的洞察市場行為的大量機會、也為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指明方向。
這裡,問題出現了,讓塗料行業人事困惑不已的是,巨量資料時代主要不是針對IT行業、互聯網行業的嗎?它何時跟塗料行業扯上關係了?其實,與其說「巨量資料」是是一個資料庫、是資料集合,倒不如說「巨量資料」更是人類行為、企業行為趨向的分析和總結。巨量資料之於塗料行業,重要的是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企業塗料產品的研發方向和營銷策略,分析企業自身資料,可以清晰認識運營中的不足,為領導在進行企業決策時提供更好的依據。
越來越多的塗料企業開始涉足資料分析(data analystic)平台,利用資料精準的分析能力,對企業自身的營運情況和市場發展動向進行整體把握。對於涉足電商領域的塗企而言,通過對大量的用戶行為資料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用戶需求,塗料企業便可以對關注度高的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和產品推廣。
與此同時,隨著「智能製造」、「中國製造2025」等概念的提出,企業越來越關注生產過程的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現代化工業製造生產線安裝有數以千計的小型感測器,來探測溫度、壓力、熱能、振動和雜訊。因為每隔幾秒就收集一次資料,利用這些資料可以實現很多形式的分析,包括設備診斷、用電量分析、能耗分析、質量事故分析等。
製造企業中生產線處於高速運轉,由工業設備所產生、採集和處理的資料量遠大於企業中計算機和人工產生的資料,從資料類型看也多是非結構化的資料,生產線的高速運轉則對資料的實時性要求也很高。
隨著企業E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滲透到了製造企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條形碼、二維碼、RFID、工業感測器、工業自動控制系統、工業物聯網、ERP、CAD/CAM/CAE/CAI等技術在工業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製造企業也進入到了互聯網工業的新的發展階段,製造企業所擁有的資料也日益豐富。因此,塗料行業巨量資料應用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不比互聯網行業的巨量資料應用少,某些情況下更為複雜。
大部分企業現階段已在布局建設MES、DCS、EMS等系統,並且在過程管理上力求精細化管理,但是對於分析能力、整合能力還是比較薄弱。比如設備在出現故障時,難以給工程師提供檢修建議,零件耗材的更換主要還是依靠供應商的建議,卻是忽略了實際生產環境對零件的耗損速度,基於生產、設備、能耗的資料分散在各個系統平台上面,難以有效的進行整合,全面分析,當出現生產上的問題時,難以快速定位原因所在,出現工作上的扯皮事情,這些現象對實際工作都是很不利的。我們希望通過本次項目,改善這些問題,通過巨量資料分析,找出自身規律,摸准脾氣,對症下藥,提升預測預防的能力。降低設備異常停機幾率,提升產品合格率,降低能耗,保障安全生產。

二. 資料分析探索方向

2.1 加速產品創新
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交互和交易行為將產生大量資料,挖掘和分析這些客戶動態資料,能夠幫助客戶參與到產品的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等創新活動中,為產品創新做出貢獻。
2.2 工業物聯網生產線的巨量資料應用
現代化工業製造生產線安裝有數以千計的小型感測器,來探測溫度、壓力、熱能、振動和雜訊。因為每隔幾秒就收集一次資料,利用這些資料可以實現很多形式的分析,包括設備診斷、用電量分析、能耗分析、質量事故分析(包括違反生產規定、零部件故障)等。首先,生產工藝改進方面,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巨量資料,就能分析整個生產流程,了解每個環節是如何執行的。一旦有某個流程偏離了標準工藝,就會產生一個報警信號,能快速地發現錯誤或者瓶頸所在,也就能更容易解決問題。利用巨量資料技術,還可以對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建立虛擬模型,模擬並優化生產流程,當所有流程和績效資料都能在系統中重建時,這種透明度將有助於改進生產流程。再如,在能耗方面,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利用感測器集中監控所有生產流程,能夠發現能好的異常或峰值情形,由此便可在生產過程中優化能源的消耗,對所有流程進行分析將會大大降低能耗。
2.3 生產計劃和排程
巨量資料可以給予我們更詳細的資料信息,發現歷史預測與實際的偏差概率,考慮產能約束、人員技能約束、物料可用約束、工裝模具約束,通過智能的優化演算法,制定預計劃排產,並監控計劃與現場實際的偏差,動態的調整計劃排產。報我們規避「畫像」的缺陷,直接將群體特徵直接強加給個體(工作中心資料直接改變為具體一個設備、人員、模具等資料)。通過資料的關聯分析並監控它,我們就能計劃未來。雖然,巨量資料略有瑕疵,只要得到合理應用,巨量資料將變為強大武器。
2.4 產品質量管理與分析
傳統製造業,在產品研發、工藝設計、質量管理、生產運營等方面都迫切期待著有創新方法的誕生,來應對工業背景下的巨量資料挑戰。
2.5 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一項資源,對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主要反映在數量和質量方面。企業會制訂戰略層面發展目標,相對應的,對人力資源也會提出對應的儲備要求。企業各崗位人力儲備、關鍵技術人才配備和培養進度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發展。
2.6 提升營銷管理能力
營銷管理是指在市場行為中,制訂相應的營銷目標,並以此制訂相應的一系列的營銷行為。這其中關鍵點就是營銷行為的有效性管理,通過對過程資料進行分析挖掘,將能夠直觀反映行為價值。同時,對市場、客戶巨量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可以對營銷策略的選擇提供方向。
2.7 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
供應鏈主要是指從採購開始,到最終的產品交付。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將運作達到最優化,成本降到最低。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幫助實現:縮短現金周轉周期、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實現盈利增長、提供可預測收入。從資料分析指標監控角度來看,制訂各環節的考核指標,從服務、及時、節約、規模、庫存等環節監控實際執行情況,及時作出策略調整。
2.8 提升品牌企劃能力
品牌企劃主要指加深企業形象和產品品牌在消費者腦海中的印象,並使消費者與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之間形成統一的價值觀,以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對市場巨量資料的總結分析,將能夠很好的認識市場的訴求以及趨勢,藉此,優化企業自身的產品價值,對於品牌推廣方面將更容易深入消費者內心,搭建起個中價值鏈。
2.9 提升財務管理能力
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實現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方利益最大化。而企業E化程度、財務架構是否健全、內控體系完善性、成本核算精細程度、費用管理規範性等都會大大影響財務的管理能力。企業營運資料是企業運營行為最真實的體現,通過營運資料的分析將能夠全面、清晰的反映經營現狀、以及產生各類問題的原因,為優化管理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空間。

三. 建設思路

3.1 切入點分析
3.2 提升方向
3.3 整體架構
3.4 數倉架構
以成熟的軟體產品為基礎搭建企業資料倉庫,通過ETL過程,將現有的供應鏈資料、財務資料、人力資源資料、協同OA等資料資源定期抽取存放至資料倉庫,通過前端設置填報界面,用於部分手工資料(外部競品資料,手工業務資料)維護。當然,隨著企業E化建設不斷完善,控制系統覆蓋業務板塊的比例不斷提升,將逐漸減少手工資料的維護,自動化系統資料獲取將成為主要方式。
3.5 分析平台板塊構建
3.6 KPI展現準則
針對每類指標的特點,應用恰當的分析方式和展現類型,將指標信息呈獻給決策者和管理者。
3.7 DEMO事例

3.6 規劃建議
3.6.1 遵循原則

· 管理決策類需求優先原則
資料分析平台旨在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進而提升管理決策能力。而後為企業各層人員提供統一的分析查詢平台。所以,建議以管理決策類需求優先。即以管理金字塔的上層為優先原則。
· 以業務KPI考核為推動
以量化的考核指標為基礎,進而從中挖掘分析主題。
· 以資料完整性為原則
分析也好,查詢也罷,均是以資料作為基礎,所以,優先考慮資料完整、準確的模塊。

3.6.2 階段性建設規劃
· 第一階段 數倉搭建和戰略層可視化
設計並搭建企業級資料倉庫,並制定相應的資料規範性;
完成戰略層、經營層績效可視化呈現;
銷售模塊、採購模塊、庫存模塊。
· 第二階段 完善及深化資料分析平台建設
完成第二批各模塊指標建設,打通第一階段戰略管理層綜合管理駕駛艙,有決策層延伸至業務崗位。建議資料質量較差的模塊暫不考慮。
· 第三階段 持續優化
優化前兩階段展現模型,隨著信息系統的建設完善,逐漸將前面階段中手工部分的資料轉化為系統獲取,補充之前因資料不完備而暫緩的模塊。

四. 項目進度安排及保障
4.1 項目推進計劃

根據內容相關性和遞進性,將整體項目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立完成標準並且形成相關文檔,對階段性成果進行備案保存。
第一階段 業務需求調研
設計調研模板,對相關生產單位進行業務需求調研,明確他們現階段基於資料的需求以及痛點,按照崗位角色的區別將需求分為決策層、管理層、業務層。為了讓業務部門需求描述更有方向性,我部將事先準備相關案例以及屬於註解,方便理解。需求調研完成,將形成需求文檔,並再由需求提供者確認。待完成後,將需求分解成資料層、架構層和展示層。
第二階段 ODS庫設計和資料ETL
根據調研結果中涉及到的資料層,對現有系統進行梳理,明確資料質量,初步評估資料共享的可行性,根據評估結果重新匹配業務需求,找出奇異點,找業務部門確認,並更新需求文檔。
基於雪花模型設計ODS庫,通過相關技術將MES、DCS、EMS等系統中資料經過ETL過程抽取到ODS庫,並設置合理頻率。待模型設計完,進行測試,從資料準確性、完整性、模型穩定性幾個方面進行測試。生成技術文檔,備案保存。
第三階段 需求開發
通過第一階段的需求收集、第二階段的資料收集,本階段將進入需求開發階段。首先,設計開發文檔,根據調研到的需求,將本階段進行細化,再細分成若干階段,明確各階段內容,形成開發計劃文檔。會議討論,工作分配到人,多頭並進。
本階段是將理論需求變為現實的過程,是本項目的核心,因此佔用的項目時間也最多。項目經理將嚴控本階段的各分階段目標,定期與需求提供部門測試確認。
本階段除了要實現PC端的效果,同時針對移動展現、電子大屏的需求要一併開發。涉及到的內容較多,所以會採取落地即測試的方式,避免成果與需求偏離的情況。待開發完成,形成開發文檔,備案保存。
第四階段 測試並上線
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工作開展,本項目已經基本落地,本階段主要工作便是對成果進行測試。這裡會分成技術層測試和業務層測試。
技術層測試主要是對各種環境下的穩定性進行測試以及系統安全性測試,測試工作由相關技術測試專員完成。業務層測試主要是由相應的需求提供者或者項目用戶進行測試,包括資料準確性測試、呈現效果測試以及功能測試。業務專員模擬實際操作,對系統進行操作測試,找出其中不足,整理交由項目組,待確認後進行優化調整。
測試完成後,搭建正式環境,交付給用戶,進入正式運營階段,組織操作培訓,敲定項目維護專員。最後整理完成整體項目文檔,備案保存,本項目結束。
4.2 項目成功保障措施
成立項目委員會,委員會設立需求設計組、資料組、開發組、測試組等各小組,各組指定負責人,負責相關事宜。同時配備普元技術顧問,已作協助指導。
整個項目採用分工模式實施,分為負責(R)、執行(E)、配合(C)、參與(P)四類責任:
項目完成後,需要提供交付文檔,包含項目設計文檔,資料庫設計文檔,操作手冊、項目驗收文檔、測試報告等,各階段均有對應文檔交付。通過各種有效方式以保障該項目的順利進行。

五. 投資估算及效益預測
5.1 項目投資估算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屬於優化階段,不確定因素較多,暫不做評估。
5.2 效益預測
項目成功後將在企業資料平台統一化方面大大提升,為企業決策管理提供很好的資料支撐。對增銷降本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實現企業各類型資料整合,大大提升企業資料完整性、準確性、規範性;
2) 搭建一套企業級的統一的資料分析、查詢平台,滿足企業從戰略決策到業務操作各級崗位的資料應用需求;
3)通過對資料的合理應用,提升企業運營能力、決策依據、利潤提升空間、降本空間,提升資料分析能力,挖掘資料價值。

如何建立資料平台?看上市公司的選擇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E化建設的依託,尤其是處於快速發展和轉型的企業,其企業E化系統也是在不斷擴展和更新的。但系統一多,相應的資料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統一有效地管理資料?實現資料視覺化?這裡分享某上市公司關於搭建企業資料平台的應用案例。
客戶介紹
該公司的企業E化建設由最初的無ERP系統再到OA系統,不到5年的時間,大大小小的應用系統已達到10多個。在建設過程中,信息部開始自己維護系統和系統資料,會根據業務需求在已有的系統上進行二次開發。為應對公司特殊的營銷方式,還自主開發了營銷管理系統和銷售費用管理系統。
但隨著系統的增多,業務資料分散在各個系統中,而各系統間的業務資料未經整合,缺乏統一,無法從各個業務注意和維度展現完整的運營活動。所以,資料的整合和統一展示成了問題。尤其公司比較關註銷售情況,所以更多關心銷售日報、銷售成本,還有財務的成本分析。這些資料比較分散,在各個系統之間會形成許多分散的資料,於是就利用動態報表與BI商業智慧工具資料,集中展示的優勢來解決資料統一管理的問題。
合作背景
在資料應用過程中,業務部門對於資料沒有清晰的需求,且大量堆積的結構化資料沒能很好地應用,包括ROI的評價等等都阻礙著資料的有效利用。而在現有技術的解決過程中,由於系統繁多,技術口徑不統一;系統功能不全,部分資料很難入庫;資料展示單一,不能直觀反映問題,業務人員常常疲於應對企業各層人員的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基於種種,企業急需一套有效的方案,整合公司內外部的資料,實現直觀的資料信息展示。
解決方案
1、銷售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
在決策平台建立前,由於統計銷售的口徑不一致,又從銷售訂單取數,也有從匯款計算的,而且匯款又分財務匯款和業務匯款,分析起來很麻煩。很多分析都先從系統中導出再人為整合分析,但是表格形式的展示方式並不能滿足展示分析的需求。通過動態報表與BI商業智慧工具,可以輕鬆連接到各個資料庫,將所用的資料整合在一起,構建各主題分析。
2、業務往來應收帳齡
財務主最關心的是回款和驗收,這是因為財務要求是比較細分的,就是一些列表形式的居多。

3、企業分析報告
通過系統決策和自動圖形化,直接查看資料並導出發送。把資料集成好之後做的報表展示、可視化。
比如以下運用帆軟報表做了資金情況的監控還有票據的分析。
4、未來規劃
目前,動態報表與BI商業智慧工具的使用,幫助實現了企業內外部資料的結合,經營管理類的分析查詢,監管報表主動保送,業務資料實時補錄。
未來,該公司計劃做一個統一的分析平台,也就資料中心,包括資料倉庫的整合還有後面Cube和報表的展示,通過這些資料將客戶的、用戶的或者是合作夥伴、供應商的整個資料,一目了然。

泰爾重工:「工業4.0」下的可視化工廠建設方案

關於泰爾重工
泰爾重工主要從事工業萬向軸、傳動機械、冶金製造以及智能製造,是一家是集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其代表性產品萬向軸在國內市場排名前列。

信息化建設歷程與規劃
泰爾重工從0814年開始基礎的信息化建設,包括機房、網路通訊、信息安全和私有雲平台的建設。業務方面主要運用ERP、用友U8PDMOA、一卡通、WMS系統。2015年開始實施管理信息化,分可視化工廠、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三個階段。
可視化工廠的定位是管理可視化,決策智能化,這一期主要運用了用友的NCMES,還有報表系統,對系統進行資料打通。
數字化工廠主要是ERP的推廣使用,包括CRM、移動化和電子商務。
到了18年,計劃開展智能化工廠建設,朝「工業4.0」以及我國2025製造方向發展,將投入更多的精力在BI商務智能。
在基礎架構上,泰爾重工從網路、融合通訊,將電話系統與IM終端打通,將伺服器虛擬化,做了超融合虛擬化平台,包括所有的計算存儲、資源都虛擬化,為未來嘗試Hadoop結構化、分析化的大資料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下圖是整個集團的信息化安全的一個體系,從管理、運用、資料安全以及網路安全出發。

目前集團信息部越來越偏向業務。每個模塊,不同的內容都有專業員負責,包括財務、成本、生產、人力以及供應鏈。盧總認為的管理信息化,是從底層出發,從公司的戰略到業務模式運營來考慮如何利用信息化系統去承接。目前泰爾重工的信息化就是緊緊圍繞交互性能、成本、資產這三類指標去開展。

業務系統---管理信息化推進思路
泰爾重工有自己的管理模型。頂端按照工業4.0,集團管控,包括阿米巴經營模式;相應的流程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標準,成本績效。左邊是信息化管控,右邊是智能化建設,下面是精益管理,底下是企業文化。這樣的管理需要用信息化系統去實現。
在這架構中,ERP系統是基礎,利用CRM系統和客戶對接, SRM管理供應鏈,MES監控生產。利用OA把所有業務打通,而後利用帆軟報表,實現前端的商務智能分析。
下方的物聯網,設想把MES系統和機床、物流以及檢測設備連起來,做成物聯化,把ERP升級到CRM或者SCRM,把供應商和客戶打通,形成企業的互聯網。

以下是整個業務系統的總體架構圖:一個平台、兩級部署、三層應用,包括商業分析、移動應用、企業門戶和協同管理。

在業務系統這塊,泰爾先後上線了ERP系統、PLM系統、OA系統和MES系統。上線的這些系統,雖然參與了生產、管理,打通了業務,卻沒有讓領導層參與,反饋報告依然採用ExcelPPT。作為決策者,領導層更應該參與資料的可視化呈現過程。所以,2014年上線了帆軟報表系統,提升了資料前端展示,利用帆軟報表承擔的BOSS系統決策,將領導層納入管理體系。

案例分享

1、全集團工作計劃看板
此看板是利用OA系統開發的一套工作體系。可以通過這個額查看部門工作計劃的完成情況,交付質量評定績效。一定程度上記錄了員工一年來工作的點滴。

2、營銷主題分析
營銷過程中,利用報表查看營銷中最基本的的三大指標,開票、下訂單等等,從銷售過程到結果,全面掌握。

3、 供應商平台
以往的採購單都是以郵件或者合同的形式發給供應商,對於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可以通過ERP對接,利用報表展示供貨明細,管理供應商以及整個供應鏈體系。

4、 工時平台
利用帆軟報表建立的工時計算系統,車間工人可以每天知道自己的工資,提前計算工時,避免工資發放延遲帶來的矛盾。

5、透明工廠
生產現場的資料我們也通過報表展現出來。每個班組都有一個電子看板,顯示著生產訂單是哪些,工作物料、工序是什麼?包括人員完成率、不良率。每天的工作結果都能分析出來。做到計劃可視、工作效率可視、產品質量可視、異常情況可視。異常情況包括機床設備的問題、機器故障、電器故障、工藝情況、技術情況都能有顯示

以上就是泰爾重工的資料可視化建設的案例展示,盧總還提到資料對人的重要性:資料的變化對整個管理思想模式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平台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不僅是對業務有發展,對企業的管理、商業模式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