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

中國式的報表與商業智能

曾幾何時,報表左上角的小斜線早已成為判別報表製作能力的標準之一,以小斜線為代表的,則是各種格式古怪,但數據卻未必複雜的所謂中國式報表。在繁雜紛呈的中國特色之下,成熟的報表軟體Crystal Report紛紛落馬,幾十種國產報表工具陸續從小作坊中出現,其成功者已經大行其道,直至今天仍然有人打算陸續炮製,增加這個數量。我一直在想,報表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是哪些勾勒的線線框框,還是需要呈現的數據?

放在信息系統之中,卻被複雜表樣框死的報表,與紙質的報表相比到底有什麼更大的用途?難道僅僅是省紙,並且歸檔之後易查找、不易丟失?框死的表樣是否斷絕了以報表信息化轉換作為起點,陸續挖掘信息化給報表應用帶來的其它價值?當然,我們一般說,這不是用戶所要的,用戶需要的只是出幾張報表。

近期因為項目原因,需要了解合并報表,就了解了相關會計準則,也看了看各種合并報表軟體,可惜可供深入了解合并報表軟體的資料極少。但從論壇、顧問等途徑,卻看到了許多自己不認可的觀點。其中之一就是,表並和帳並的問題。有人認為Hyperion、SAP等以往來帳套輔助的帳套合并方式,不滿足合并報表的製作——會計準則規定了合并報表是從個別報表出發,而不是從帳套。我則認為,既然從個別報表經過抵消調整可以完成合并,為什麼他們要採取帳並得方式?顯然,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產生那四張報表及一堆附註。再看看會計準則,字面上講的是個別報表、合并報表等,而實質上則是為了消除內部交易等對集團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的影響。我不懂財會,但我想在帳務的層面處理好往來與合并,出幾張合并報表和些許附註應該不困難吧。果真如此的話,我們是否應該想想合并之後,帳並/表並的方式分別給集團帶來什麼額外的價值。當然,我們仍然會說,這不是用戶所要的,用戶需要的只是出幾張合并財務報表。

再回頭看看自己這麼多年所從事的商業智能領域,如果您有心但卻沒有太多時間的話,我建議您只去SAP/BO實驗室看看,看看人家在鼓搗些什麼。而我們所做的呢,則不外乎是倉庫、查詢、報表、門戶等等吧,最多再加上「新」舶來品KPI、DashBoard、ScoreCard等,鸚鵡學舌、老舊膚淺;我們有些人甚至倡導商業智能就是他們的報表系統。而對於巨頭們陸續提倡的搜索集成、分析型主數據管理、協同決策、業務分析等,我們冷靜的認為這些只是他們的又一次忽悠。我們還是會說,這不是用戶所要的,用戶需要的只是堆砌在Web里的表格和圖形。

我們這樣做,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謀求自己業務的生存空間;自己撿的總是別人的剩飯,忽悠不來新東西;國內管理信息化參差不齊,土問題還需土辦法。至於更深層的原因及評判,我沒資格多說,感興趣的話可以揣摩一下這篇文章《商業智能:中外差距到底有多大?》(麥炳),除去某些字面的細節外,其中的觀點我很是贊成,比如管理思想的差異,比如我們只是結果導向,而不重視過程改進和績效優化等。

最後,特別聲明一下:本人並不崇洋迷外;同時本人也是某幾家山寨版BI的始作俑者之一。本文純屬自我鞭策,以求進步,現引用莊子《逍遙遊》的一句話聊以自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